全面关闭停业!有21家银行在2023年宣布解散,从业者何去何从
摘要: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,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,国内共有21家银行被同意解散,解散的银行的资产被依法承继,具体名单如下。
从名单上被解散的银行的性质来看,主要为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,且大都分布在内蒙古、四川、河北、新疆等地。按照金融监督管理总部的批复内容来看,上述解散银行的资产将会被更大的银行依法承继,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业务、银行资产、债权债务等。通俗地讲,对于储户来说,银行解散后,其储蓄将被转移至新的银行,并不会消失;对于贷款人来说,银行解散后,其贷款合同并不会失效,贷款人需要继续履行贷款合约。
总的来看,银行的解散与破产有着本质的区别,被解散银行的所有业务都将被其他银行所吸收,储蓄和贷款业务自然也会随之转移到新的银行。所以,大家在看到国内银行解散的消息时,无需过分担心。
截止到2023年6月,国内共有4561家法人类金融机构,其中有4062家属于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银行业务体系复杂、数量庞大,银行的新开和解散都属于常见现象。然而,有21家银行机构在一年内被宣布解散,这个消息还是引发了外界的广泛担忧。从被解散的银行数量来看,能够看出银行及银行从业者的艰难处境。
过去几年,农商银行、村镇银行、信用社等小型银行过度扩张,其中牵扯很多低质量资产。随着经济持续下行,低质量资产率先暴露出问题,比如牵扯贷款的小企业因为经济问题而倒闭,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,这个“恶果”会传导至银行,使得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。另一方面,因为小型银行的信任度普遍较低,在吸纳散户储蓄方面并不如大型银行有优势,这就导致小型银行的业务规模及利润长期不及预期,最终难以为继。
在这个背景下,监管部门积极介入监管,督促小银行进行合并、吸收和重组,使得小银行的解散成为了大趋势。事实上,银行的“困境”会直接影响到从业者,降薪、裁员、解散都已成为常态。
2023年5月,浦发银行职工发起“维权行动”,理由是此前浦发银行将部分劳务派遣合同转为第三方外包合同,导致这部分员工的收入受到明显影响。从各大银行公布的2023年上班年职工薪酬数据来看,降薪已成为常态,比如江苏银行薪酬同比下降10.42%,沪农商行同比下降13.05%,宁波银行同比下降13.62%,上海银行同比下降22.54%。从数据来看,上海银行的薪酬降幅超过20%,幅度不可谓不大。
除了降薪外,那些被解散银行的员工也有可能会面临更加严格的考核,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失业。在银行业利润整体下滑的背景下,通过辞退员工来降低银行运营成本,实属正常。
随着房企及其他企业融资需求持续放缓,银行再也无法像过去十几年那样迅猛发展,必须寻找新的出路,否则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(文中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私信联系删除)
热门推荐